BLOG

DO UP 部落格

想要讀懂抽象畫,色彩與線條的解秘!

(photo via ashleighholmes)

 

近年來越發受到大家重視,也越來越常耳聞的DECO,實則就是已於國外行之有年的軟裝設計,而從事軟裝設計的人可稱之為軟裝師、或者家配師,是經由室內擺設來進行空間風格設計的工作者。在進行擺設挑選時,免不了藉由藝術品來為家中增添美感,其中抽象畫作一直都是熱門的選項之一,上週跟大家講述了關於抽象藝術的歷史由來與發展,今天DO UP想帶著大家來看看幾位著名的抽象畫家的作品,讓我們一起來一探解讀抽象畫作的關鍵方向。

 

|Piet Mondrian 蒙德里安

來自荷蘭的蒙德里安,早年也畫過寫實的人物語風景,後來嘗試將樹木的型態進行簡化,以水平與垂直的直線構成,漸漸走上純粹抽象一途。爾後蒙德里安提出「新造型主義」,主張藝術應該脫離自然外在形貌的描繪,轉而表現抽象精神,藉由線條與造型的簡化,將人們對於既有物的印象與感受進行過濾,鼓勵觀者藉由線條的曲直與構成方式,感受其中的節奏韻律,蒙德里安認為此過程便是一種內觀的過程。

蒙德里安尤其崇拜直線美,主張採用直線、直角以及三原色,三個最為基本的元素來繪畫,認為透過直角所構成的畫面能交織出最極致的安寧感。而在線條交織出的方格中,藉由不同層次,對比抑或相近色系的堆疊,讓畫面產生律動感,甚而富有音樂性。在觀看蒙德里安的畫作時,不妨暫且放下對於每個角落都觀看仔細的念頭,單純去感受畫面中線條分佈的疏密,以及色塊的輕快或沈重所帶給自己的感受。

 

|Paul Klee 保羅·克利

保羅·克利的畫作,具有原始繪畫的樸實魅力,且極具童真感,使其深受世人喜愛,克利的創造力十分豐富,畫作的風格變化無窮,但卻也被譽為最難以解讀其作品的畫家之一。

克利曾經過表現主義、立體主義、構成主義以及未來主義的洗禮,但始終不屬於任何一派,克利將繪畫或者創作,視為一種內在的探險,將內心的幻象與外部現實世界兩相結合的成果。

克利也曾對於色彩的組合做過實驗,以小方格色塊繪製出有如像素畫一般的畫面,在觀畫時張眼與瞇起眼觀看,會有不同的效果與感受,彷彿在探測真實與模糊,理性與感性的邊界與連結。此外,克利也嘗試以線條幾何來簡化所繪之物,對於抽象畫作而言,線條是即為重要的元素,不同於寫實畫作,線條在此處不再服務真實輪廓的描摹,而是以線條來表達主觀內心感受。

在觀看抽象畫作時,可以試著感覺線條的方向性,例如水平線條能產生寧靜感,上升線條帶來歡樂感,下降線條產生憂鬱氛圍...等,此外剛直僵硬的線條與圓滑彎曲的線條,也將投射出不同的情緒感受喔!

 

|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 馬列維奇

俄國的馬列維奇在抽象藝術上,也有著十分極致的主張,徹底拂去繪畫具有的描述性成分,甚而拋棄了畫面對於三維空間的呈現,以不具有體積與深度的平面幾何形狀為主角,探尋著幾何構圖在畫面上的旋轉性動感。起初馬列維奇針對塊狀色彩做實驗,在簡化後的物體輪廓上以色塊分區塗抹,感受相似形狀之下,不同色塊組合所造成的區別。

接著馬列維奇開始選擇最簡單的形式,例如方塊,作為畫面的主要元素,試圖拋下主題與物象,在無具體的描繪對象物後,進而達到極致理性的境界,抽去所有的情感投射,將心力投注於探索形體、色彩與空間的關係。因此在觀看此類作品時,可以試著閱讀幾何圖樣之間的排列方式,試著感受其動態韻律與方向性,幾何圖形的分佈與塊狀大小,都會影響其動向,也可以試著以手遮著某一區塊進行觀看,找尋出其缺少之後產生的差異,便更能理解畫家的原意喔!

 

|Mark Rothko  馬克·羅斯科

最後讓我們來看看抽象藝術中的「色域畫」,提到色域畫就不能不來看看馬克·羅斯科的作品。馬克·羅斯科最終決定以色域畫作為表達的主要形式,在長方形空白畫布上,以色塊進行大面積塗抹,將邊界模糊化,色彩與色彩之間相互堆疊,讓單一色調具有層次性,有疊壓與透色的變化性。

色域畫的空間感是模稜兩可的,帶給人忽遠忽近的感受,而羅斯科的畫作通常幅員遼闊,會將觀者包圍於色塊之中,近似於當今的沈浸式觀畫體驗。色域畫當中的線條,由色彩與色彩的交界形成,有些篤定確實,有些則模糊相容,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情感。

馬克·羅斯科曾表示:「我對色彩與形式的關係以及其他的關係並沒有興趣……我唯一感興趣的是表達人的基本情緒,悲劇的、狂喜的、毀滅的等等。」藉由色彩的情感化,來達到表達感受與抽象情緒的作用,也是抽象藝術中十分重要的手法。

(photo via Piet Mondrian , Paul Klee , 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 , Mark Rothko )